关于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精选范文5篇)

时间:2022-11-25 诗歌大全 点击:

《问题》(英文名为:Emerson)是美国爱默生在1998年创作的诗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5篇

【篇一】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社区管理中问题及对策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我国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多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组成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1]。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提要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第一次将社区的服务概念引入法律条文,该法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社区服务硬件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社区数量快速增多,社区管理问题凸显,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城市社区管理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治理。

尽管这些年来,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现状并没有多大改观,它仍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量过大,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其后果是既未能够很好的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上级部门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对社区提出要求,个别部门甚至将一些由政府直接办理的事务,交给社区办理,社区自治组织过度的行政化,导致社区过分的依赖政府,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社区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的现实情况。加之社区承担着社区党建、计划生育、税收、低保、治安、卫生等职能多大40多项,内容涉及党委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社区干部成了上级的党委,政府的”嘴”和“腿”。

旧经济体制下,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机构架又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由我国城市的基层政府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市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种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壮举。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大量的新型商品小区的出现,小区内有了业主委员会,还有物业公司,在社区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派出机构,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越来越重要,同时社区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冲突[2]。

良好的社区要发挥和力功能,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秩序和管理。既要确定组织及其成员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有要规范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传统社区管理制度的缺陷在于: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部门的领导,按部门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意见的关系缺乏有效地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来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四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

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的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可见社区居民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广泛的参与,在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的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离退职工、下岗职工逐渐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政府把更多的只能回归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会基层部门,考验着社区居委会的承接能力。

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是政府派出的机构,没有把社区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法律地位,把给社区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成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任务,一些本不该由社区办理的事情也压给了社区,使得社区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3]。而对居民来说,社区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很容易让他们混淆社区的角色地位,许多居民都不了解社区的工作,再加上社区与其他一些政府组织之间的定位模糊甚至错位,导致居民对居委会信赖越来越低,就更没兴趣了解居委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的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转 载于:Www.aIshanglou.net 艾尚学习网 : 关于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精选范文5篇))。同时还规定“不设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构对居委会的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其开展工作。”所有这些法律条纹都表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居委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只存在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却是居委会的行政性倾向很明显,政府对居委会工作事务的干预包括了从人员配备等重要事务到居委会日常琐碎的宽广范围。

目前,我国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如社区法人的资格问题,由于社区居委会的法人资格模糊不清,当遇到某些企业或团体侵害自己利益时,就不能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只是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困窘的境地。另外,关于社区治理的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表现为法律的陈旧性,这已不适合社会发展,如在社区服务方面,还没有适合社区服务的法律;社会管理也缺少综合立法,许多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强制推行[4]。

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制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居委会应该逐渐理清自己同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将主要精力放在办好社区自己的事务上。我国的社区往往规模巨大,影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居委会应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发展,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自治组织。社区自治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居民自治状况的问题,居委会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如利益、地缘、志趣等方面的关联性,鼓励居民组织起来,能够较好地解决社区组织状况问题,也可以吸引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如前所述,居委会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居委会的突出问题之一,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书记、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想居委会布置任务是,要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再次,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区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众多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为政府职能下移和居委会减负二者的矛盾症结找到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再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改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几项内容。通过法律使社区载体明晰,使社区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职能,防止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将其职责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义务,在法律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基层社区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冲突起到预防、疏导和化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当矛盾和冲突产生时,社区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以避免局部矛盾扩大化,起到减轻冲突影响的作用[5]。以往,社区较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而社区社会工作祝贺在工作的方式和方式上市自下而上的包括组织群众表达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促导改革等,其目的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是社区居民与社区行动能力的增强和福祉的增加。

【篇二】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基本情况

  目前街道共有个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人占街道党员总数的,其中岁以上人占总数的,岁以下的人,占总数,离退休人,占总数,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人,占总数,下岗失业外出打工人,占总数。

  在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组织就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总体感到:一是通过先进性教育,管理社区党员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社区党员管理是社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党员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对保持社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对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使社区党的基层组织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党组织克服了畏难情绪,在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社区党员的管理的有效办法,使社区党员的管理工作有了一个较好的态势。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制度。街道党工委根据社区党组织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从建立和完善制度着手,分别制定和完善了社区党组织织的工作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社区党员目标管理制度、下岗职工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有效地规范和

些党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虽然制定了不少,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到位。

  三、党建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社区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弱化,党员发挥作用受到限制

  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社区党建经费投入较少,造成支部开展工作困难。一是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定。由于社区党务工作者待遇偏低,工作任务又多,在位的不安心,不精心,缺乏的难招聘。二是党员活动难开展。尽管近几年各级对基层党支部的活动经费加大了投入,就目前来说现有的活动经费来源仍无法保证党员开展正常活动。三是党支部办公条件差。街道个社区有个社区缺少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大多数社区的办公房都在平方米以下,党支部的一些大的活动都要借助于驻区大单位的场所,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弱化,使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对策与建议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建立建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党组织今后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应重点抓好三方面:

  一、强化核心,促进社区党组织建设规范化

  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社区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规范社区党建,应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规范化,这是党组织加强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保障。一是突出社区党建的主导地位,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居民自治,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社区党组织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明确社区党组织的议事范围。制定社区党组织的议事规则,突出“服务、整合、凝聚、稳定”的主要职能,对社区各组织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进行细化明确,及时制定社区党组织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制度,切实解决目前社区组织职责不清晰、权责不统一、重点不突出、动作不规范的问题,为社区党组织规范履职、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奠定基础。三是努力构建三个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选好配强。待遇机制:改善社区党务干部工资待遇,确保工资水平略高于社会平均薪酬。一方面作为社区党务干部应该和其它社区干部一样的待遇,由区政府解决一部分,另一方面根据街道财力状况,由街道补足不足部分,解决好这部分人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要建立对社区党务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严格考评制度,并使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同时为他们办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消除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用待遇栓心留人。用人机制:要完善社区干部选用制度,切实解决社区干部特别是社区党务干部的来源。由区、街道下派干部代职、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留用等多种渠道,全面推进“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责任心强、热心社区工作的干部队伍,选强配硬社区党组织班子。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将社区班子成员和干部纳入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定期培训、以会代训、研讨交流、参观学习、专家讲座等好的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围绕于提高社区干部管理、服务、协调和履职能力,促进社区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二、夯实基础,促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

  制定制度,分类管理,是做好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也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管理的有效形式。要让社区每一名党员都能发挥作用,就要充分考虑当前社区党员的从业性质、生活特点和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度相应的制度,强化分类管理。首先,要对党员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做到分类造册登记。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种个同的管理制度。一是针对丧失活动能力、体弱多病老党员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他们采取定时上门服务。对那些长期生病住院、生活困难的党员,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从关怀、爱护的角度出发,建立帮扶基金,经常走访慰问,及时将党的要求和党的温暖送到医院和床头,寓管理于联系之中,寓教育于关怀之中,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一片上,发挥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建全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规范对他们的管理。要及时摸清社区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篇三】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 浏览:1059

∙ |

∙ 更新:2013-09-15 14:46

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管理者应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这一目标,不能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目前,很多企业从领导到职工对成本的关注、认识程度较弱,没有认清市场竞争归跟到底是成本竞争,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没有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和观念急需转变。

2. 企业的成本管理范畴狭隘

当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本节约,而对供应与销售环节及售后服务的成本管理考虑不多,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的产品设计及生产要素组织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视而不见。这种单纯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企业必须通过成本与技术、成本与安全、成本与质量的有机结合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总体目标。另外,在管理领域,企业也仅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没有充分发挥预测、决策、分析及采购、技术等其他管理部门的作用,使财务部门“孤军奋战”,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

3. 企业成本目标责任不健全

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目标,即使进行控制亦无控制的标准和依据。有些企业虽然确定了成本目标,但缺乏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其目标徒有其名,未能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由于成本控制不力,造成了企业物耗上升,费用增加,跑、冒、滴、漏损失浪费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市场、法制不健全、价格机制混乱等外部问题,又有企业内部的原因,特别是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成本责任制度,各部门及职工个人的责任或业绩评价与成本没有挂钩。企业职工对成本管理既无压力又无动力,成本考核指标也没有纳入到企业统一的考核分配体系,使成本管理存在“空白”,造成成本升降不明,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4.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强调“省”,只注重“节流”。一味追求成本最低化,使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使成本管理陷于单纯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环节的成本信息及各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较多关注生产过程的节约,导致事中核算多,事前预测决策少,成本控制管理较弱。

企业管理者应该转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个重要方面。成本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指冻企业成本的高低,不仅同企业自身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还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保证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般是通过减少成本来达到利润最大。但是企业在过度削减其成本后。往往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对其成本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需要在适当时候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传统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弊端

企业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七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其中的两大核心内容是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企业成本管理的任务是通过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监督成本计划的执行,努力降低成本。以我国企业为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理念成本管理粗放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的重要问题,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 成本观念模糊,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以产品生产过程为中心,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却投有考虑到企业内部其它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如管理部门的管理环节、供销环节等,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竞争发展战略,更削弱了企业竞争能力。

2.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是—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最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

3. 成本管理内容僵化、手段老化。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削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生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

4. 不能提供企业全面的成本管理信息。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不能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而且,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势

1.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确定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其目标成本的设定是事先基于最可能赢得顾客认可的售价减去目标竞争价格,体现了在复杂多变、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市场驾驭生产经营的规律;体现了市场价格和市场成本,适应了在高科技条件下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产品售价不由企业主观条件决定,而是由市场条件决定的情形,因而其目标成本的设定方式是一种市场支配式,体现的是一种“市场要我怎样,我怎样”的思想。

2.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重点体现了前期控制。即将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心”由传统的生产阶段推溯至开发、设计阶段,对企划对象的最初起始点实施充分透彻的分析,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90%以上的生命周期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发生或可以明确辨认了,那么产品的功能设计如何、结构设计如何、材料如何选择和利用、生产如何组织等都直接决定着投产后成本的高低。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控制好,那么单纯地依赖投产后实行厉行节约、防止浪费,也很难在成本上显示竞争性;相反如果在投产前通过设计来降低成本,等于抓住成本的大头,有助于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无谓的成本,使得大幅度削减成本成为可能。

3. 成本管理的手段多元化。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中虽也利用会计信息,但却主要采用非会计属性的工学方法实施管理与控制,它与技术管理密切相关,是从管理工程学(以价值工程为主)和技术的层面之把握成本信息,改善、疏导成本信息。以工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监控,在工学数据汇总的基础上针对各费用项目进行成本估算,因而成本企划主要运用的是工程与技术的手段对成本进行管理控制,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改进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方法,降低成本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

近几年产生了许多成本管理方法,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班组经济核算、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目标成本管理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要降低成本,必须抓住管理这个纲。各企业要将实行成本目标管理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强化成本核算,变成本的静态控制为动态控制。从静态管理入手,实行动态管理。比如对企业整体成本基础工作进行规划,进行预算管理,然后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使降低成本落到实处。企业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创造出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 

1. 成本管理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避免在实践中强调降低成本,这样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了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更应该将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放、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并在内容上,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从时效上,需要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

2. 建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在建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关键是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以全部产品的经营状况作为投资和新产品开发的举策基础;

(2)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

(3)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4)鼓励经营人员把主要精力用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不是用在成本问题上。

3. 实行全程管理,确保成本管理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必须包括项目投资、技术改造、产品开放等方面的增效节支的管理。因此成本的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将视野向前延伸劲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维修及处置。对这些环节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 提高全体企业员工成本管理意识。

现阶段,靠理想信念维系的体制已经明显不适合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的企业,企业必须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是要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部分,使每个员工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自主管理意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实现自主管理。这既是—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目标,实行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实现节能降耗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耗费、促进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企业应采取具体措施:一是认真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务预算执行监督力度,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二是开展单项成本核算,细化成本项目,完善内控制度,从基础工作抓起,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强化物资采购管理,降低储备资金占用。采购物资坚持价格联审制,严格控制采购价格,择优、择廉;同时盘活存量资产,做好清仓利库工作,有效降低储备资金占用。四是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强设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五是在生产管理上,要合理调度组织生产,缩短生产周期,狠抓材料节约,认真执行材料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对材料消耗的管理,杜绝不,必要的损耗、浪费。六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树立质量强企理念,全面提高管理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成本、提效益。依靠质量占领和巩固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七是严格控制、节约费用开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节约生产费用,严格控制期间费用,压缩非生产费用;对已测算的各项可控费用指标要严格控制,奖惩兑现。通过对可控费用各构成项目的考核控制,找差距、挖潜力,降低各项费用支出。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应高度重视成本管理,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四】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管理相对于社区建设明显滞后,社区管理研究往往以经验居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指引,同时,社区管理体制大都停留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与"社区"本质是实现居民自治相违背。本文讨论了城市社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社区管理的科学规划、多元投入提出了实用性对策,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团体对发展社区管理的共同作用,促进城市社区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 对策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几大变化:一是随着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我国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方式;二是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兴起和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的结构,特别是居住空间结构变化急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汇集到一起的结果,是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

一、城市社区的现状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垄断和单位制的管理格局被打破,人们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和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形成社会整体的碎片状态,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正在进行着巨大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可见“治理”在新的发展阶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要求,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区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层领域,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重心下移,基层城市社区直接满足当地居民的服务需求,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推进和探索的起点(转载于 :www.aisHaNglou.net 艾尚 学习网: 关于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精选范文5篇))。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保障。因此,构建和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和现有模式出发,比较域外代表性治理模式,结合国情和治理现状,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性建议。


2,城市社区的现状
我国社区管理曾经长期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全能主义的"亚社区"管理体制。"单位人管理"和"地区管理"是其主要特征。在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传统的街道和居委会则是辅助单位,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单位人"重新回到社区,成为"社会人",单位不再是个人唯一依附的载体;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掌舵划浆的全能者变成有限职权的掌舵者。政府逐渐开始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经济工作交给企业,社会性事务交给社区,政府通过"单位"全面干预社会生活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弱化;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依法成为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将旧有体制下的许多非经济功能剥离出来交给社会,企业与社会日益分离;四是,人们重新回归社区,人们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五是随着政府对社会控制的调整,社会自主性力量逐渐增强,各种社会性组织逐年增多,在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中心开始下移,街道办事处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权力;七是在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始了基层社区管理新体制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另人可喜的成绩。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社区治理制度规范

健全的城市社区治理规范是良好治理的前提和保障,从制度顶层入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社区治理政策规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立法机关应出台适应新形势下发展所需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其次,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基层社区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居民满意评测等制度,完善地方行政法规;最后,社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社区特色的具体制度,保障和规范居民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有序参与。

2.培育多元主体共建治理

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是个复杂多样的开放系统,各主体之间存在目标差异和利益分化,根据治理理论,无论公共主体还是居民个人,都没有独立解决复杂社区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社区治理长久发展,需要政府、基层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与共同努力。

(1)明确政府职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社区“必须是宏观、平均、参数式的控制,即外部控制体系只负责制定大的政策,只起‘参数’作用,而不能向系统内部输入特定的‘指令’,否则,系统的演化就变成‘被组织’的了。”因此,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所应发挥主导、引导、配合社区工作、组织管理等职能,尊重社区自治,促使社区自治组织把协助政府工作与自主为居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其提高自治水平。

(2)促进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公民权益和社会价值的直接场所,居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首先,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规范制度保障公民自由平等的参与社区事务,以主人翁心态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建设之中,实现“当家作主”。其次,提高居民自我治理和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区定期公布提供发展现状与建设意见,充分信息公开,积极引导居民由分散的个体走向组织化的公民参与网络体系。最后,广泛拓展社区居民参与途径。在传统正式参与的基础上,建立民间组织、社团等非正式参与途径,通过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保证居民顺利参与。

(3)发展非政府组织。要实现“政府分权”和“社会赋权”的社会变革,并非简单的由政府向社会放权,而是通过培育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由直接控制管理方式转变为相互协作、共同治理。因此,城市社区治理的实现也应以非政府组织为依托,其发展程度对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减税补贴,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优势,使之成为政府与社区基层沟通互助的桥梁。

3,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
由于根深蒂固的中位意识和长期以来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多数居民把社区当成一级行政组织,认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市民学校等,宣传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文件,以及社区内的好人好事、与社区相关的重要消息。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4,探索新的城市社区财力机制,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有一些投入,但与社区所承担的工作相比,还远不相适应。多数社区的办公场所相对简陋,办公设施和服务设施标准不高,社区干部的工作条件还较艰苦,待遇较低,客观上影响了社区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还会挫伤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素质人才就可能流失。为此、必须探索一种有利于形成社区组织的稳定财力来源的新的社区财力机制,使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制度化。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影响城市社区管理的好坏有着许许多多的因素,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社区成员的参与能力也有待提高,社区自治的客观条件尚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度社会化与强势政府的互动、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共治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理想构架。 才能在对社区治理的借鉴引入和制度把握中,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因地制宜,结合我国国情和社区地域特色,才能形成适合自身长久发展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2、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 2004。
3、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
5、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
6、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
7、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
8、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

【篇五】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简述财务管理有关问题及对策

袁晓娟

【期刊名称】《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本文针对出现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论述了解决我国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总页数】1页(309)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对策;风险;控制

【作者】袁晓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简述财务管理有关问题及对策 [J], 袁晓娟

2.论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及防控对策 [J], 沈卫丽

3.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对策 [J], 王家亮

4.简述财务管理有关问题及对策 [C], 袁晓娟

5.简述建筑安装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J], 刘莉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热门标签:
《关于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精选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关于有关社区管理问题改善对策(精选范文5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